漫谈分享与朋友

宣棋

2016/05/07

Categories: 日记

直接下拉到正文最后……

很久没有写过“谈谈大学”这个系列了,一是因为我尚未想好设计一个框架背后的思想,是信任人的天性会带着我们走正确的道路还是一定要人为的干预去预防恶的发生;另外是总觉得很多问题局限在大学这个框架中谈,格局实在是太小。何况,今日大学的体制本就很有问题,写文分享如何在一个有限的圈子中更舒适的生活实不是我本意,也因此一直不曾谈些具体的譬如暑期项目、交换、绩点、读不读研、出国这种细节问题。是否有必要写点东西我还没想好,如果写,怎么将内容拓展到更宽广的天地我也没想好。姑且放在一边,随意写点什么。

其实在去年动笔之前,我以前基本没写过分享性质性质或经验类的文章了。虽然没读到万卷书,也略知前人思想之深邃,因而一直觉得珠玉在前,不敢妄言,且自己偶尔想说的话前人都讲尽了。最近一段时间觉得,如果这么下去,估计啥都不用写了,一辈子也未必能超越那些古人,就当记录生活,写写思考,如果写错了,引来高人指正也很不错。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以下试图探究的问题包含但不限于:为什么你交不到好的朋友?

按照我所受教育形成的习惯,首先要问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好的朋友”。每个人具体的定义应该都不一样吧,且我这么问出去,你的答案未必是真实的。不如换个角度来探求你对朋友的需求是什么。

假设ABCDE是你生活中有来往的人,且假定你认为他们都算得上是你的朋友,现在问你自己一个问题:分别对于ABCDE….你为什么称得上是他们的朋友?你认为自己算是一个好的朋友么?

好了,针对不同的人,有一个具象为例,你心里应该有个答案吧,你自己认为自己是别人朋友的这个原因,也很可能是你认定一个人是不是你朋友的原因之一,而你定义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好朋友的原因,也往往是你认为你的好朋友应具有的品质,或者说是你对好朋友的需要。

这是个反向认知自己与观察自己和“朋友”关系的方法,我自己瞎琢磨的,没事儿自省一下。

生活都是自己的,这些具体的交朋友原因和对好朋友的需要反正因人而异,我就不指手画脚了。但是要解决一个现象问题,必定要探究到其为什么发生的根源,探究清楚为什么才知道如何做。问题的根源是一定与你自己对朋友与好朋友的定义相关的。这部分需要你自己反思。修文本是想探讨人为什么需要朋友,但其实我也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交朋友,姑且当做人本能的需求之一,且是人和人相识后自然发展的结果吧。(亚里士多德的《尼克马可伦理学》曾探讨过何谓朋友,附在最后,权当参考。)

以下内容是我将自己作为无关的人(不论究竟是何原因交友)去客观讨论为什么他/她没有交到好的朋友。

作为无关的人,我一般都会认为是这个人自己有进步空间。毕竟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吸引什么样的朋友,即便身边没有一个已经符合自己对好朋友需求的人,也可以努力去帮助并影响一个人变成自己的好朋友,且是可以满足自己对好朋友需求的。

所以我先说一个可能不完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分享一个我觉得可以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完全解决问题但应该有帮助:乐于分享。

在高度竞争的现有各种大小圈子中,似乎每个人都变成了竞争对手,在没有血缘关系或者团队关系或者其它纽带的情况下,“竞争对手们”之间往往缺乏分享。我假设现有人性是以对方是否有用来交朋友的,一个藏私的人往往是不招人待见的。对于其它一切原因交友的,不分享自己的生活,主动闭塞交流渠道,缩小共同话题范围、总在敷衍的人,肯定也是一样。

古希腊的智慧中说,交朋友要去思考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而不是别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这算是古典的德性,但就算以现代的看法来探究,真的也别以为这是傻大头的做法,能一直给别人带来什么的人,不会缺好的朋友。因为这会吸引好德性的人,另外这样心态也好,不会认为别人从你这里得到而你未获得时是一种损失。

如果你交不到好的朋友,且认为自己身边无朋友可交,首先就是因为你可能从心底对自己身边的人本身不够尊重,同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没有期望,因而缺乏沟通,也少分享。如果你尝试分享,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可能暂时以你的标准来看不如你,还不是朋友,但是愿意倾听、请教,和你一起做点什么。这些人虽然目前在能力上和你不同频,但想法上是同频的,而想法上同频的人真的比能力同频要难,如果你足够耐心,这些愿意倾听和学习的人总会成长为你的好朋友,很大几率上是很铁的朋友,比你遇到能力同频想法同频的朋友感情还深厚,一是因为时间会拉长,二是因为你帮过人家呀!如果你遇到了白眼狼当我没说……总是期待“贵人”一样的朋友,但是如果个个朋友都是你的“贵人”,那干嘛还分贵人和朋友嘛。(其实我觉得不应该总想着去衡量一个人,不过我暂时只能想到这样的方式可以表达的更清楚一点。)

如果你交不到好的朋友,是觉得身边有不错的选择但对方没有把你当好朋友,那还是反思自己吧,先想想为啥你希望和对方交朋友且变成好朋友,如果是对人品的爱慕,你人品也好,那真没道理的;如果是因为对方对你有帮助,好,既然你希望对方对你有帮助,那你用自己的逻辑去反思你对对方有无帮助,尽管“有帮助”可能不是对方对朋友的需要。一般玩的来的朋友都是自然而然玩得来的,不是有目的交友,在一定的时间相处过后,总会成为朋友,如果急切和想和别人做朋友,真的先好好想想为啥你非要和对方做朋友吧,看明白自己的需求,直接坦白讲明白你需要别人帮你做什么比“假惺惺”的谋求先做朋友后办事更让我看得起。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已经将对方当好朋友,而对方不以为然的。这个,你先想想为啥你将对方当成了好朋友,如果是因为需求,那对方帮了你,他/她是没必要一定把他/她帮过的人当好朋友;如果是因为别的,你产生了你看错人的感觉,那抓紧撤就好了,要不你别在意自己一直的付出,要不你还是赶快撤了心思,该帮忙继续帮,掏心窝子的话别说就好了呗。看清楚一个关系很近的人是你的幸运,不是你的损失~

说回分享,我觉得朋友不是靠维持的,而是在分享中自动过滤的。我不知道怎么讲道理,随便举点例子,比如说今天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还不错,我知道某个朋友对这个蛮关心的,随手一条微信加个照片就分享过去了;大街上遇到一家特别好吃的日料店,哪个朋友是个吃货,同样就分享了;某个朋友在准备一个考试,恰好看到一个公开课视频,还不错,链接就发过去了。这些信息我都是心底对回复都没有任何需求的,因为我压根不是在找话题要聊天,只是单纯的想到,貌似这个对对方会有用。朋友在忙,可能不回复或者就是收到谢谢;朋友不在忙,恰好又想知道你现状,可能会随便说几句。生活中养成这种随手按需分享的习惯,其实慢慢的你就知道谁是朋友谁不是了,毕竟剧本是没法一个人演的,不然那叫独白。永远不理你或者不关心你的那个就少说几句呗=。=

这个话题放在大学里讲,是因为成为朋友总要先有接触的机会,大学中共同选过的课、参加的社团、组织的活动都可以成为共同话题的开端,大学里交朋友的可能性高嘛,多多分享总会吸引到朋友的^_^ 感觉豆瓣的真谛也是分享交友啊哈哈~~~

最后,可以完全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强大。 真的,一力降十会,自己变得强大了,总会有人想和你交朋友的,所以今天改到到结尾感觉自己写了一堆废话……

Ps:试图探究下为什么交朋友但是失败了,就只分享下怎么交朋友吧。

————————我是亚里士多德的分割线——————————

“有三种友爱(有用性/愉悦性/德性)。因有用而互爱的人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是因为能从对方得到好处而爱。基于快乐原因的友爱也是这样。例如,人们愿意同机智的人相处,不是因他的品质,而是因他能带来的快乐。所以,那些因有用而爱的人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那些因快乐而爱的人是为了使自己愉快。他们爱朋友都不是因朋友是那种人(有德性的人),而是因他有用或能带来快乐。所以,这两种友爱是偶性的。因为,那个朋友不是因他自身之故,而是因能提供某种好处或快乐,才被爱的。所以,一旦哪一方有所变化,这样的友爱就容易破裂。因为,如果相互间不再使人愉悦或有用,他们也就不再互爱。而且,有用不是一种持久的性质,它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因此,随着友爱原因的消逝,友爱本身也就随之解体,因为这种友爱就是为着那个目的的。有用的友爱似乎最常见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已老,他们不再追求快乐,而追求有用)以及以获利为目的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之中。这样的朋友不喜欢共同生活。因为,他们相互间有时候会不愉快。既然他们每个人只因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才觉得对方使他愉快,所以除非相互能期望对方会带来好处,否则也没有必要相互来往。主人与客人的友爱也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青年人之间的友爱似乎是以快乐为原因的。青年人凭着感情生活,他们追求令他们愉悦的、当下存在的东西。然而他们觉得愉悦的事物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所以,他们会很快成为朋友,很快又不再是朋友。因为,他们的友爱随着他们觉得令他们愉悦的事物而变化,而这种快乐上的变化是很快的。而且,青年人很容易相爱。而爱主要是受感情驱使、以快乐为基础的。所以他们常常一日之间就相爱,一日之间就分手。青年人的确愿意共同生活,因为在共同的生活中他们才能得到他们期望于友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