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宣棋

2022/11/04

Categories: 日记 Tags:

为了对抗我的惰性和拖延,这篇日志我采用了一个新的方法,就是采用录音转文字的办法先整理话题和素材,然后通过写作修改。很多时候觉得一篇文章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才能下笔,而在酝酿的过程中,写作的日程就会一推再推,直到遥遥无期。采用现在的方式,也许文章不会那么有文采,但是却能非常有效率的记录觉得重要的事情和时刻,我想这是值得的。

一 美国见校友

今年夏天我在北美见到了很多以前大学时的朋友,很多都是四五年甚至更久都没有见过。见到他们真的很亲切,得知大家的现状也觉得很幸福并且替大家觉得开心。和大家永远是无话不说的,交流永远都非常的愉快。无论是谈论书还是谈论生活,无论是谈论社会现象还是谈论理论思想,深深浅浅都非常容易对话。八月也是我说话说得最多的时候,十分酣畅淋漓。此处做个备忘录:要和家凯一起推古典学和讨论课相关的项目(我太懒了,需要强力推进);和汀苑谈论的是环境和女权相关的话题;和邱曦考虑做高中生暑假的博雅教育;柏帝宏推荐了我swing舞蹈和很happy的快乐音乐;新认识了思凡关于性格和交友上有很多交流;和擎杨更多的是一起回顾了这几年的成长。见到了逸然但是很可惜时间匆匆没有聊很深,最后离开前和天翔快乐一日游。sjc是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成为朋友的同学都是一辈子的朋友,马上去大理就可以见到秋柏和sting了,期待接下来的对话!

二 疗愈式旅程

在短短几周的旅行中,抽出了一个周末去了缅因州的acadia国家公园,说实话,景色有些失望,但是旅程非常具有疗愈性。同行四人的沟通无比顺畅,特别值得记下来的是在Portland上演的丢包记。

我们在从缅因州返回波士顿的路上,在portland那里吃午饭。结束的时候我们将一个书包忘到了餐厅,并且当时是在室外吃饭,换句话说我们把书包忘在了马路上。书包是A忘记的,但是书包里边是B的电脑,还有C(我)的iPad,四个人里边有三个人卷入了丢书包事件。另外一个同学虽然没有卷入,但是他却也要一起承担这个意外的后果,即开车三个小时再回到portland去取书包。所以就是在路上,本来下午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开了6个小时。而且早上从国家公园出发的,所以就一天都在车上,坐车也是很辛苦的,但是大家完全没有互相指责。

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是一起在思考怎么去分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谁负责和餐厅取得联系,谁负责上网去查看定位,谁开始看路线返回等等。并且作为物件丢失方的,我们也没有去责怪任何一个人,就说为什么会把书包忘掉或者是为什么没有提醒,大家都没有做这样事情,而是非常快地接受现实。就其实书包丢失的后果是蛮严重的。因为这台电脑是这位朋友的工作电脑,然后他现在工作的很多重要文件都在里面,一旦丢失的话,对他的工作也会造成非常坏的影响。但是大家掉头回portland去取书包,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对话,而是非常坦诚且心平气和地讲述个人的心理活动,还有交叉评论彼此的第一反应。

这次旅行,我们是四个人,中间换了3次民宿,也遇到了分房间的问题,大家都非常的直接和干脆,没有说有人需要委屈自己来满足别人的需求。每个人都诚实且正当地提出自己的诉求,并且给出理由大家友好的协商。其实我是一个偏向于照顾别人的人,就是我可能在表达自己诉求的时候也会担心其他人会不会因为我的诉求而不高兴,但是我们营造的氛围就是鼓励大家真诚的表达和真诚的接受,我们对矛盾都可以非常坦诚地进行沟通。

其实整个行程都在交流这些年的一些成长、对教育的思考、未来的规划。但旅程中关于吃饭住宿意外事件我们的沟通非常的流畅,这种情感上的沟通让我觉得是这次旅程的价值所在。说真的,这次旅程的性价比并不高,住宿订得晚比较贵,然后公园也没有那么好玩。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值,因为人对~

三 再见巴黎

我在18年秋天来到法国,19年初到达巴黎。最开始去法国是因为不想白学了法语,且教授介绍了那边科学史博士研究项目。但是在巴黎强化法语的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对教育更感兴趣,所以我最终还是去读了教育的学位。原本20年夏天就想回国因为疫情没有回来,在这个期间我认识我的古琴老师杨丽宁老师。杨老师真的对我特别好,我可能在巴黎最不舍的就是和她的分别,离开巴黎送机的时候真是泪洒机场。

这些年和很多人相识也和很多人离散,越来越觉得人和人的缘分就是一段时间。好也罢,坏也罢,就是这个时间段,过了这段时间,可能这个人在你的生活当中就不再很频繁地出现。所以我在最后巴黎的几个月,特别珍惜和这位老师的相处。因为我感觉当下可能最两个人缘分最深的时候,然后过了这个时间,很难再找到共同生活、共事的时刻了。

在巴黎的最后一个月,在美国读书的大学同学来法国交换了。我们一个星期见面三四次这样,这大概是我在巴黎最快乐的时光了。也许同气相求的好朋友们早点来巴黎,我可能会爱上这个城市,毕竟这里真的充满了活动和机会。离开巴黎没有特别的不舍,毕竟还在帮老师远程打理宁心琴院,与巴黎还有老师保持联系,期待再见的那一天。

四 香港的老朋友

回国的行程选择了中转香港,行前准备容易且机票价格便宜,最重要的是能和七八年未见的老朋友们相聚。虽然中间间隔了八年的时光,但又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饮茶逛街和糖水,一如昨日。

12年的时候在香港入手一台电脑,性能正常但是电池已坏,抱到店里去想要更换却得知配件已经停产。其实也早有预兆,毕竟已不能跟上节奏更新系统了,被淘汰理所当然。陪伴自己十年成长的电脑只能在家里做一台备用机了,说不上什么感觉,有时觉得时光没有将人落下,但科技可以超越时光的能力强迫抛弃行为的发生。每一年物品都有升级吸引大家消费,还好人也在成长,但身边还是这个人。

有的时候会开个脑洞,当大家对人的标准化智商情商等要求提高,也可以“以旧换新”回收所有人然后通过黑科技提升大家的智商情商再投放出来吗?

在香港时去了博物馆M+,展品特别精彩,我驻足在曹斐的作品《人民城寨》前观看了一部又一部的影片,片中的对白尤其发人深省,作者的洞见走在时代之前。漫步在香港的街道,已经看不到中港问题的那些烟雾和对抗,但在博物馆主题式的展品中似乎还隐约窥到隐秘的一角。

五 回家

家曾经在特定的时间段里是我逃避的一个话题,因为对于我的个人发展路线,我和父母之间一直存在一些分歧。现在随着我的成长,可能有些观点仍然不同,但是通过运用适当的沟通技巧,大家可以心平气和的沟通和尽可能的互相理解。

这些年我最大的成长是我不再认为我爸妈有义务对我付出,也不再认为他们就应该无条件地支持我。我不会把他们的支持和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当我把这件事情想明白之后,我就可以非常客观地去看待他们的意见。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支持也好,反对也好,我都可以不带个人色彩地,心态很好地倾听。这种变化不是说我又学到了什么知识、拿到了什么荣誉,获得了什么证书,而是我觉得我和我身边的这些朋友家人的相处都变得更加的舒适,这些关系可以滋养我,不再为我带来烦恼。

现在在家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全家人一起去公园散步一小时,聊聊日常生活,聊聊感兴趣的话题,享受平常的宁静和快乐。

六 断舍离与明日启航

回国做自己一直以来想要做的事情是个新的起点。在启航之前又梳理了很多规划,也割舍了很多人际关系。

我其实我不能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但我一直是一个照顾型角色,就是类似于一个知心大姐姐的一个角色来和身边的人相处。谁有一件什么事情我可能都想帮忙。这些年下来,我发现其实不太好,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身边的朋友是这样的角色,然后而且这样的行为习惯所吸引来的人可能也大多数是需要照顾型的。那一旦养成了这种行为模式之后非常难改。特别是对方容易认为把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我过往从未给自己交朋友制定标准一类的,聊得来就好,然后平时有人要帮个忙就是能帮都会尽量帮。可能有些事情我不想帮,但是觉得对方需要就帮了,但帮的时候不情愿的情绪可能会带出来。我观察到其实对方能够感受到这种情绪,并且他会记住,所以对方最后记住的未必是你帮他的结果,而是有可能是嫌弃的那种情感。所以其实要么就尽心尽力地把事情做好,要么就不要做。当我现在不情愿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会直接就拒绝说我没有办法做我不合适,而是我不会再勉强自己去帮忙。

今年我也多了很多观察,我会回头去看聊天记录,在友谊中是单方的付出还是双方的交互,譬如说对方到底有没有来询问我的感受,我的近况,我的生活,还是他只是自说自话,一味地在讲他自己最近的生活以及他所需要的帮助。后者的索取度实在太高,单方的付出除非转换成适当的商业咨询,否则是很难持久的。还有就是在做事中看双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如果我和朋友合作,是一定要给比市场价格更高的回报来感谢对方的尽心尽力,而如果朋友认为友谊的存在是在合作中转换成价值,也就是减少经济报酬,回报比市场价值更低,我想这样的双方也是无法走的长久的。基于以上两点今年做了些舍弃,朋友贵精不贵多,些许知心好友足矣。

2022年即将立冬,也将要去往风花雪月的大理,将今年之过往一一整理归纳,就让我怀着希望去往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