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鼓励问问题吗?

宣棋

2017/02/28

Categories: 教育 日记

应该鼓励问问题么?

因为我校的教学模式是discussion-based(以讨论为核心),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发言问问题,课下的唯一作业就是写论文,且唯一要求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讨论。我一直都觉得应该鼓励大家多问问题,问题往往是自己学识的镜子,映射出自己的积累、智识以及思考。最近加入了一个社群,问问题是不被鼓励的,我读了他们的理论,发现该社群反对的是伸手党,即问各种可以通过阅读手册或google搜索获得答案的问题。这个我是同意的。也就是说,当我回答“应该鼓励问问题么”时,我首先应该细化一下问题的定义,于是我得出思考如下:

我认为要问问题,问问题的主体对象应是自己。将问题全部记录下来,每星期整理一次,注意观察自己的问题类型比例,有多少比例的问题是现象级问题、有多少是细究性问题,以及多少是终极无解问题。

现象级问题:即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也往往是即时性的问题,与过去的积累无关,是当下操作的失误。譬如由于阅读不清导致,通过二次阅读可以解决的,或工具操作性问题,课通过google或阅读使用手册解决的。此类问题应全部自己解决,无需他人帮助。

细究性问题:能看懂字面意思,并且理解其含义,但是不能通过逻辑将某内容融入自己过去的知识积累中,即新知识和旧知识发生了断层或冲突。此类问题需追溯过去的积累,对已知的内容进行复查。断层往往是前面知识有遗漏,而冲突,则往往是由于之前的知识理解错误且不自知导致。譬如对化学实验现象发生误解或并不理解原因,是因为之前某概念或公式理解错误或含糊不清放过了。此类问题就能力层面讲是个人可以解决的,当思考后仍解决不了的,在问问题时应向求助对象阐明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逻辑线,以使回答者帮助寻找问题的源头在哪里。求助得解后应有点醒或恍然大悟的感觉。

终极无解问题:哲学无解问题,譬如问What is the first cause? How could human live in a better life? Why I am alive? 这些问题的答案永远是与时俱进且没有唯一解的,与朋友讨论可以看清自己目前的状态和想法。这其实也不是问问题,而是交流。也可以带问题寻找并阅读书籍。

所以我还是认为问问题是很有必要的,社群不鼓励问问题,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问题都是现象级问题,且是在浪费回答者的时间,它反对无谓的问(他人)问题,提倡独立解决问题,这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不过我觉得大家不是有意识做伸手党的,而且越来越觉得没有sb的问题,只有不理解问题的sb。尊重对方的问题,也是尊重对方的过去。回应一个问题,其实不仅是在回应这个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对方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回答时去解决问题的原因而不是本身。我曾经在学校的数学课上真的觉得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同学不停的再问非常基础的问题,拖后进度,但其实发现帮她解答问题可以复习过去的知识点,并且连接正在学习的进行讨论,其实也挺好的。现在在解释完之后我都会附赠建议,读那一部分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问题,自己在回答简单问题中也收获了架构性的理解。而且发现简单的问题中还有很多是看起来非常天真,但其实是很深刻的哲学问题,之前自己理所当然的忽略了。(不过课上讨论不会有人问google能回答的问题就是了。)

另一方面,这个社群在理解问题上是将问题分为了what, how以及why三类,拒绝what与how的问题,鼓励why类问题。但其实我并不认为问题应该简单通过what, how ,why 进行分类。一个what问题,比如what is motion?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等等,问题的答案始终在变化。非哲学类问题,像细究性问题中对衍生概念或形式理解出现问题,问why时其实应追溯至自己对本初概念的理解。我在第三类终极无解问题中已经有意识的在举反例了,哲学的终极问题并不仅仅是why,同时也有what和how的。还有就是,我认为如果单纯的按照what,how以及why进行问题分类的话,感觉这个问题意识受到了英文语言的影响。我相信是有what,how以及why之外诗意的问题的,我希望也能给这一类问题留下提问的空间。

我是个好奇宝宝,还是会一如既往、锲而不舍的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