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死胡同

宣棋

2019/03/13

Categories: 教育 Tags: 我想回国开学校

最近一段时间没有更新,倒不是没有思考,而是前一段时间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一方面因为在实践中的观察,我确实觉得我并不完全认同瑟谷现有的完全放开的模式,而很矛盾的是,在描绘理想前景的时候,怎样才能把个人的某些偏见提取出来。就是说,我不认为我有决策权来划定学园生活所涉及的内容,那么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成人(比如我)可以正当的加入“生活/学习内容”。

瑟谷模式的教育,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平等对待每一种天赋(自然冲动、热情、积极的内在驱动),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在学园内的时候,既没有人为政治权力下的等级划分,也不存在自然市场中金钱交易中的物化衡量。这也是我心目中理想学园模式的核心,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可以最大可能的对自己进行挖掘,每个人的个体意识高度独立,同时在社区生活的交往中保留着人的社会存在性。

那么我觉得可以改良的部分在哪里?(仍在思考变化中)

每个人成长的内在驱动力是不同的,也是需要被探索的,当然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中,这个内在会或多或少的被挖掘,瑟谷模式的优势在于最大化的减少社会强迫性质的干扰和压力,保留每个人内在的独特性。这个当然是要保留下来的,但是对于每个人作为“人”不能逃避,不能逆转的身体变化、生理性成长,这部分的内容是否是可以以某种模式要求“必修”?

在我的实践中,我确实有些担心每天打电游或者每天画画、每天都在读书角读书的孩子,我担心的不是他们的行为内容,而是行为模式 —— 长时间保持某个姿势不动,或者持续变换连以我这个外行都觉得不对的姿势坐沙发,一天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建筑物内,完全不运动。我关注的是长时间非自然光用眼,长时间伤脊椎/腰椎的方式或坐或躺,因缺乏运动造成的潜在身体发育问题,因姿势不良逐年累月产生的形态问题,诸如此类。

由于人这个物种的共同性,也因为生物学科的发展,对于人身体的物理性变化趋势、节点,目前的知识范围已经相对清晰了,个体差异无法避免,但是大的框架八九不离十。也就是说,与关于个体内在需要的未知性相反,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已知的,那么帮助身体的训练及知识是不是可以系统性的进行教导?而其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任何问题,只是在于预防慢性病、为每个人后期发力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目前的学校状况基本是完全相反的,过度强调智识化教学而不在意每个人身体本能的需求。就日常生活而言,青少年认认真真每天用巴氏刷牙法,会用牙线,知道其相关利害的并不确定比例为多少。在学习压力下,保持有良好运动习惯的青少年比例未知,而就身体发育的节点来看,关于青春期身体变化的科普不足,关于性的知识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更是一个学校家庭两不沾的盲点;大部分人会选择伴侣共同生活,亲密关系全靠摸着石头过河,至于成为父母,生儿育女,关于育婴、亲子知识的这部分索求也全变成了个人的责任。相对于个人智识的发展,到是这部分的知识,由于身体本能的需要,应是必修而非选修。而这部分必修主要相关的是身心的发展,以及现在一些所谓软实力,诸如同理心等。智识上的追求,在方向和深度上则不做要求。

还在想具体如何实施,是否可以每日的清晨要求一定个人或团体时间的运动而不限制类型,之后放开自由探索其它事物呢?教授防身术,以在某种情况下自保为合格?而其它知识分类到不同的模块,限定在成员的某个年龄段,不限形式的学习,可以采取project-learning(项目学习)peer-learning(伙伴学习)video-learning(视频学习)等等。

以上皆为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补充完善,另外关于必修的知识,是否应该考虑社会性的需要,增加另一模块,下篇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