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圣约翰的哲学课

宣棋

2021/06/21

Categories: 教育

对于并不了解圣约翰的朋友们,简单描述一下圣约翰研讨课的课堂形式。大概是20名左右的学生和2名导师在阅读完指定文本的情况下,进行两个小时的讨论。学生的组成是学年开始教务处在同届的情况下随机组合,并维持一年不变,导师的分配也是随机的,学生和导师没有互相选择权。课堂的开场是由其中一位老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然后大家就此联系文本发表观点,两位导师作出引导。在讨论过程中,导师并不会指定任何学生发言,因此讨论完全是自发参与,如果两个小时一句话不说,也并不会在课堂上受到苛责,在讨论中遇到多人同时想要发言的情况,大家自己进行谦让和排序。导师的引导并不一定在课堂的终点指向一个明确的结论,甚至有可能因为两位导师观点不一而最终在分裂中结束一堂课。

在学术圈子里,圣约翰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很受欢迎,我不想牵扯到更多,就不列举了。我所知的最大的症结是在于,很多人质疑这种讨论课的价值,而且认为在讨论之前非常有必要前置lecture(讲课),因为如果学生都没有对文本有正确恰当的理解,又如何期望讨论中获取真知呢。

在解释我的观点之前,我想先说一点其它的内容:我眼中哲学是什么以及我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在当下,我对哲学的理解就是人对世界或者说对某些特定范围内的现象和存在,基于自己观察感知推理思考等,所形成的成体系化分析。他们的文字所映射出来的思考往往已经概念化,抽象化,系统化形成了一个整体性视角,并且可以迁移到一定适用范围内用以解释其它的内容。阅读任何一位哲学家的一个作品,然后再阅读更多,对这种框架性的世界观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每个人学习哲学的目的不同,那么我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并不期望于对每个哲学家思考的角度和总结都有正确的理解并且烂熟于心,我希望阅读他们的思考和理解并且从中揣摩“创造”,也就是去看他们怎么定位了自己的锚点0和1,以及找到从0到1这条路的过程,同时塑造自己的体系来解释这个世界。我希望我能形成一个稳定但又开放的内在系统,未必这个系统要像哲学家所拥有的那样宏大,但至少可以帮助我面对我所能触及的生活,我信任自己内在的解释体系,而不依赖于权威或它力。

既然目的不是去做一位专业的解读者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而是借由先哲来找到自己,对我来说,圣约翰的巨书系统是一个捷径。因为形成内在系统的路千千万万条,可以在众生烟火里,可以在执着的匠心里,可以在流浪世界的旅途中,圣约翰的这个项目,是筛选了在历史节点上重要的人物和著作并安排我们的相遇,这些相遇背后都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绝不会出现因为“被相遇的内容”有限,而限制思考的现象,只是单看学生能走到哪里。

但任何一条捷径也都是有代价的。在离开圣约翰之后的一段时间,我曾经有过焦虑并且拒绝阅读哲学,直到我和自己和解。因为在圣约翰的阅读中,我以每周甚至每日为节点行走在前人以几十年甚至百年为计的成果上,大脑思考的内容被拔高在现实之上俯瞰众生,乍然脱离时,双脚一时不能踏回地面。在那一段低谷里,我认为哲学是空洞的,对它的感知反而加深了我生活在现实中的痛苦,因为生活的时钟走得是如此之慢,那我的大脑还在由于惯性向前冲,这种流速的不平衡,现实和思考的分裂与撕扯,让我时时有着呐喊的冲动。

身体是大脑和现实生活接触的媒介,所以我开始探索身心平衡之间的平衡。我和校友之间的讨论也变成了智识拔高之时,身体应该如何进行准备。一位很好的校友从毕业后一直在进行瑜伽的深度练习,而我自己每天也进行固定的活动静心平神,并且做一些基本的练习准备接下来深入的身体学习。也是这样的经历,我特别强调节气与四季的概念,也认为应该进行劳动,也是希望稳定大脑身体的自然状态以及与世界的连接,这一点可以说的更远就不在此展开了。

回到圣约翰的哲学课,我的意见不能代表所有校友,也只是分享我的思考,以及从我的角度表示支持。我认为,在学习哲学的目的与侧重点不同的情况下,也没什么好争论的。对我而言,圣约翰的课在于见群山也见我,见我比见群山更重要,我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进化以及找到和稳固自己。而大佬讲课式的哲学课,我也必须承认,在理解文本方面,可能做得更细致和周详,也有很大的概率更贴近哲学家的本意,登山的风景看到的可能也更真实,但我志不在此,因此更偏好圣约翰的路子。

讲完这些,希望读者能对圣约翰本校的课堂有一些更深入的理解,但我也要同时说明,这是我对圣约翰的理解和我的经历,每年从圣约翰退学的都不少,毕业的校友和我理解有分歧的也存在,大家姑且求同存异。

啊,我怀念那里的一切,尽管春季花粉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