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学校是空间

宣棋

2023/04/16

Categories: 教育 日记 Tags: 我想回国开学校 自学

前情提要1: “我要回国开学校” (2018)

前情提要2: “且谈二三事儿之教育的方向”(2022)

大概在五年前,我在豆瓣写过一篇文章“我要回国开学校”,去年国内放开之后,我确实回国了,我也确实又回到了大理,但我没有开学校,经历了一番波折,这个月月初在大理落地了一个社区——野草生空间。我想说,这个空间的成型,比我在2018年时想象的更好。

至于为什么不是个学校,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激进一点,走到今天,我认为已经不需要学校了。空间的存在可以用更加灵活自由的方式实现我最初的初衷,甚至更多的内容。第二个原因,做学校没有资质。非法或者打擦边球的事情我不做,我也不擅长处理这种问题的后续,所以从一开始就希望在合法化的道路上经营。

所以野草生空间到底是个什么?

它其实有点难描述,但可以贴上各种标签,比如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艺术园、自然农场、创客实验室等等,与其纠结这到底是个什么,不如先回到最开始去看看它的诞生。

在我18年的文章里说到,我觉得在当下的时代,最值得练习的是“选择”本身。而当时我认可瑟谷模式(不完整概述“瑟谷”:没有老师和课堂的完全自由的学校)的原因就是我觉得无时无刻孩子都在做选择,他们可以在连续的选择中逐渐认识自己,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个观点我是仍然赞同并且用了本土化的方法实践在了新的空间里,但我过往几年的经验和思考,特别是在身心健康与教育方面的探索,让我在这一条原则上面放置了一条优先级更高的原则:家庭和谐的优先级高于孩子的具体成长需求。一个家庭幸福,爱的能量在相互之间流动的孩子,有这样的基础,生活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优化和加码。(家庭和谐和家庭状态单亲/离异这些要分开理解,家庭和谐是指自定义的家庭小单位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和谐)那么家长到底认不认可教育者所相信的逻辑,家长是否能毫无保留、完全信任的将孩子放在一个没有绝对意义老师和课堂的环境下去成长?如果家长对此产生了疑惑甚至焦虑,当这股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在空间里的实践自然而然会打折扣且无法持久。

在处理这个问题的道路上,我着实走了些弯路。

我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家长不理解,那我带着家长一起去理解这件事情好了,我们多组织几场读书会、交流会,增进沟通和交流,慢慢的就会营造出社区氛围的基底。我还想要给家长们开“英语学习课”、“科学网络素养课”、“阅读技巧赋能课”,希望能通过一系列提升底层能力的课程(外语、信息检索与使用、阅读)实现自我成长。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发现事情不是这么回儿事儿,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过往复杂的生活经验,现实经验和理想希翼的拉扯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支持体系的缺失导致的焦虑。摆在面前现实的问题就是在国内需要小升初、中考、高考等通过层层考试的办法通向下一站,家长们确实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离开体制的话能走向何方。我参与不了家长们过往的人生,我也无力去解决现有的制度,这条路其实是个死胡同。

我想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生活、尊重每个人当下的认识、当下的选择,更务实一些。

确定一个方向,但推着水缓缓的流动过去。

于是有了现在空间最底层的一个设计:空间的开放时间固定,但是每个家庭自己决定来来往往的时间,并将参与空间自发活动和导师带有教育目的的学习活动分开计费,而每个活动的选择权给回每个家庭,以实现孩子、家长、教育者三方关系的平衡,同时,人为的让不同的学习活动/自发活动开展在同一个时间段,推动孩子去自由创造或者进行选择,家长们同样可以自发组织成人学习活动。另外,空间内的规则和大小事务决策由孩子们参会投票决定,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在空间的调解会上也由孩子们自行评判。同时孩子教育的未来走向有适配不同家庭的个性化方案托底。

用更通俗的场景去解释这个设计,这个空间有一个每日基础费用,类似于门票性质,拿到门票的孩子可以一整天都在空间里自己组织活动、参加其它伙伴的活动、参加驻地导师的自发活动(无明确教育目标)。而同时这个空间驻扎了非常多有趣的社会导师,这些导师设计了很多不同模式的活动,有单次的,也有连续性的,会实现不同但各自明确的教育目标,参加这些活动需要支付额外的活动费用。是否参加额外活动,由家长和孩子们事先讨论清楚,家长也需要同空间明确是否允许孩子临时决定参加某些活动,活动结束后统一结算。

也就是说,对于特别放松以及对孩子的自我成长及其有信心的家长,就把这里当成瑟谷即可,而且是费用非常普惠的活动中心。而对于孩子的学习需求有明确要求的家长,可以同孩子商量清楚之后,固定增添某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数量和频率都是可以调整和选择的,费用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里,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家长们可以随之调整自己的策略,顺应孩子的成长需求和能力发展给予越来越宽广和自由的空间。同时我们会有一个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孵化的项目可选,可以一边继续参加固定性学习活动,一边参加自主学习工作坊,直到能够自己学会学习,完成一系列的项目规划、寻找资源、设计与项目管理、学习方法探索、反馈与收获等等各个环节。这个空间最终的指向仍然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实现自主学习和成长。

而在社会导师方面,每个导师都可以将自己最擅长和最有热情的内容呈现在空间里,并且导师有时间和内容上的自由量裁权。我认为学校模式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压缩了老师的成长空间,全职带课带班、非教学类琐碎的杂事、重复性的教学、小圈子权威等职业特征将职业教师的成长路线压窄,并且使得从业时间长的老师常常身有疲惫感。我们同时希望提供给有志于创造优异学习活动内容的导师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实现自我成长,带动活动的优化和迭代。

在空间活动内容的设计上,还有一个小细节,最初是针对在家上学的孩子所构想,在实现的过程中也使得这个空间进一步向“活动中心”的定位靠拢。这个细节是工作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固定的主题日,暂定为:运动,自然/社区,艺术,文化,科学。基于我们设计的第一优先原则,关系和谐优先于学习成长,那么对于在家上学的孩子们已经熟悉并喜爱的个人课堂及朋友圈都不应该去主动打破,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提供补充性内容。比如如果已经找到长期的固定学英语的圈子以及户外和运动的伙伴,那么空间的主题日可以选择艺术和科学方面,反之同理。空间的存在是希望让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已有的生态圈更加丰富,不想要替代任何已存在已融入的微小部分。

最后想说一下托底的个性化适配方案。我不否认当下的体系和制度对自由学习的孩子们有所限制,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无路可走。从成年的路径来讲,可以主要分成两类结果,一类是还想上大学,一类是希望直接参加工作/创业,走职业化道路。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其实有很多价格实惠的世界名校。俗一点讲,就是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预算,孩子们都可以走到世界前500的学校上大学。而另一方面,如果想要直接进入一个行业,也有专门的学徒道路可以对接,想自己创业的还可以直接参加专门的创业孵化学校。除了以孩子为主申请人的办法向前走,也可以想象一些家庭方案,可以在成年前也去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承续接下来的道路。

在构思完以上野草生空间落地的骨架之后,我们写了这样的一段简介:

野草生空间,是一个指向开放、丰富、共同成长的活动中心,空间的所有活动将围绕着对话、合作与共学为核心设计,严肃且有趣,让活动参与者能够开阔视野、拓展认知边界、走向自立、自识、自主、自治。

野草生的社区生活追求自由自在的探索,致力于让参与者在一种积极主动式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重构自己与个人、家庭、社区、自然世界的连接。

以及我们写了一段给所有人的祝福:

野草生,万物长。祝愿这个空间里的所有人能像野草一样参差多态、自然生长,然后像野草一样生得渺小但独特、自由且坚韧。